百度上市遇冷大公司的转型阵痛
经济观察报陈白/文百度的二次上市,赶在了港股的年报季。然而3月23日百度在港交所二次挂牌上市当天,开盘价为每股254港元,盘中一度遭遇破发,跌0.08%;截至当日收盘,百度股价较发行价252港元仅仅上涨0.79%。
上市未能大涨,相反还险些破发,尽管李彦宏发表了足够激动人心的致股东信,但他为百度所勾勒的技术梦想显然未能说服投资者。百度不被热捧,一个最具说服力的原因是财报失色。相比同时发布最新财报、在新一财年赚钱能力依然冠绝中国互联网的腾讯,曾经被并列为“BAT”第一梯队的百度,相形见绌。
但是,市场也并非完全只看赚钱能力。即使上市后首份成绩单“分数”是亏损1166亿,也并未影响快手的万亿体量。百度如今在港股的7000亿市值,不要说与腾讯相比,即使与快手比,中间还差了半个小米的体量。
归根到底,错失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是百度不被资金关注的“原罪”。
当然,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李彦宏在股东信中所期待的“长期主义”,更多只属于巴菲特式的传说。大部分资金依然是在追逐风口。快手作为“短视频第一股”,人们相信押注它就是押注模式和浪潮变革的未来;而从曾经依赖搜索的商业模式到转身成为一家专注技术研发的公司,投资者对百度的“空中换引擎”存有疑虑也是情理之中。
李彦宏的致股东信中他这样提到,从创建百度的第一天起,他对百度的期待始终没变:专注技术,信仰技术,相信技术可以改变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试图转型AI驱动的百度确实展现了李彦宏的“不忘初心”;只是,相比百度曾经借助浪潮和风口助力的轻松“躺赢”,它如今选择的技术驱动的商业路径,注定将是一条荆棘坎坷之路:技术研发充满了不确定性,且极大依赖创始人的判断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些都是摆在百度面前的新课题。资本市场当下的不认可,只是微不足道的开始。
当然,商业史上并不缺乏传奇故事:1993年,郭士纳(LouGerstner,Jr.)刚刚接手IBM时,这家超大型企业因为机构臃肿和孤立封闭的企业文化已经变得步履蹒跚,亏损高达160亿美元,其传统的电脑业务同样也被认为是错失了下一个时代,当时的IBM正面临着被拆分的危险,媒体将其描述为“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坟墓”。但在郭士纳后来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革之后,IBM重回生机。这只被誉为“会跳舞的大象”,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大企业转型的标本。
与百度并行的一批中国互联网公司,如今已经成长为参天巨树,接下来如何突破瓶颈实现转型,其实是共通的问题——哪怕是赚钱如腾讯,愿景变革、组织变革等消息,近年来也频频占据商业头条。相比之下,百度面临的局面更加严峻,转型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当然,其实外部能够看到的业务转型,仅仅只是企业转型的冰山一角,更为重要的还在于组织的变革、战略的导向甚至文化的迭代。
大企业在战略转型道路上,面临传统业务考核、管控模式和流程机制僵化的通病,如何重建更为灵活的组织,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VUCA式环境,都需要企业家重新思考。面对全新的变化,大公司的转型难度一定程度上可能比创业还要高。相比众多初创企业的“轻装上阵”,大型企业的历史包袱更重,压力更大。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彦宏在股东信中提到的“反路径依赖”,也是百度试图与企业惯性对抗的表征。
当中国的新经济公司已经日益具有影响力之时,我们当然期待看到中国公司的转型传奇,但百度能否成功,考验的是企业家的决心和智慧。